10个品牌营销的理解

10个品牌营销的理解插图



01

江南春:因为我热爱这个东西


我从真正进入职场 30 年来,就一直在做广告,这给了我非常多的乐趣。青春期过去之后,诗歌也写不下去了。所以我唯一的乐趣就变成了写广告。帮客户做很多分析策略、写很多广告、打赢很多场商业战争成为了我人生真正的乐趣。


我记得有一次,新浪财经的总编邓庆旭采访我一个问题,他说,“你希望你的墓志铭是什么?”当时我脱口而出,“最好在我的墓碑刻上:「中国知名的企业品牌都是这个人推出来的。」”如果我的墓志铭上有这么一句话,我也就心安理得地去了。


所以我觉得如果你很擅长某个事物,这个事物又能被别人用的到,还能留下一些东西,那你一生的意义和浓度就够了。


对于文案,我比较喜欢的文案是那句:沃尔沃——在别人看来安全是一种标准,在沃尔沃看来安全是一种信仰。


我认为真正的好文案不见得句子有多优美,重要的是能对消费者内心产生触动;能真正推动客户销售成功;并通过市场验证有效。


媒体的核心问题就是触达,但触达不一定能达到触动,我觉得一旦能够触动人心,它就引爆了这个市场。把触达的媒体和触动的内容合在一起,才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营销的引爆。



02

不同类型的客户,

应该投放不同的广告


如果你本身是一家大公司,像沃尔沃,奔驰,雅诗兰黛,那么这样的广告会做的更加有情怀,偏向于价值观输出。但是不同的企业都有他们不同的阶段。


Nike 不是因为「just do it」而成功的,他是因为成功了才可以用「just do it」。一个企业刚刚起步,还不是个知名品牌的时候,更应该聚焦在自己的功能卖点上,找到卖点切入进去,反复聚焦。


比如 Nike 最开始的时候可能会说自己是个科技领先的运动鞋;过了 10 年、20 年,它可以说自己是顶级运动员的装备,乔丹、科比都穿我们的运动鞋;再过 10 年、20 年,它已经成为全球领导品牌的时候,它就不需要再去给自己贴标签了,大家都知道它技术领先,也都知道牛 x 的运动员都穿它。


在这种情况之下他反而应该更谦虚,用价值观输出「just do it」。这种价值观广告语就是成功者的特权。只有很有钱的人才可以说我对钱没兴趣,是吧?一个人做到了领导品牌之后,就可以有领袖风采;做到了领导品牌之后,就可以输出价值观,输出情怀、情绪共鸣、文化认同。做每个阶段应该做的事情。


但是我有时候也怕很多新消费创业的公司,刚刚起步就玩情怀。因为在没有实力背景的情况下,情怀没有太大作用。只有一个拥有强大实力背景的人去做情怀,做价值观输出,才具有成功者光环作用,让输出具有价值。否则,当你还不够成功的时候,你输出的情怀和价值观本身并没有特别大的底气。



03

要有一个选择你,

而不选择别人的理由


这个理由不见得是一个技术功能,它可能是一种精神性的情绪。比如说李宁,在实际竞争过程中,Nike、Adidas 的本身技术功能和研发也很强,所以中国李宁用是另外一种东西,即情感差异化。


李宁跟 Nike、阿迪达斯最重要的区别是,后者是国际品牌,前者则代表中国精神、中国利益。它利用了精神和文化认同的差异化;利用这个定位带来了选择你而不选择别人的理由。我认为核心是差异化,这点是不变的,差异化可以是一种情感的差异化,也可以是技术的差异化。


其实,我认为走情怀道路成功的概率是比较低的,当然不排除个别少数,尤其在新的品类当中,会特别偏向于精神品类的东西,比如说精油之类的、以精神属性为主的产品。那我认为可能在这个类别中还没有一个绝对的领导品牌。


如果是物质属性为主的产品,比如说妙可蓝多奶酪棒,消费者觉得吃了会长高,这背后的购买动力还是很清楚的,又比如说“零糖零脂零卡好喝不会长胖”的元气森林。我认为能够做到这个量级,才是真正成功的新消费品牌。


10个品牌营销的理解插图1


真正成功的消费品牌还是要做到几十亿级别的,而且相信大家对这两家公司能够破百亿没什么疑问了,因为它们的势头已经是个百亿级的公司。


不要给自己一个理由说,找不到差异化的价值所以走到情怀上了。我自己的经验告诉我,关于产品的差异化,我认为是不可穷尽的,永远有产品差异化的机会。


我之前做奶粉的时候,最早的广告语是“不便秘不上火”,比如说:


惠氏的 7 种膳食纤维,这是针对 0~6 月份的;

7 个月到 12 个月的,多美滋出了“宝宝自己的抵抗力”;

小朋友 1 岁以上要发育脑部了,美赞成又推出了 4 倍 DHA。


我当时觉得奶粉都被你们做完了,找不到方向了。


然后又开始出现:


可瑞康,“70% 新西兰妈妈的选择”;

诺优能,“荷兰 70% 妈妈的选择”;

爱他美,“德国第一品牌,原装进口”,每个奶源国家的第一品牌也是一种思路。


然后你可以发现飞鹤换了另外一个角度,“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”,这就把国际品牌和中国品牌分成了两大阵营,飞鹤代表了国内品牌。



04

作为一个企业就是要找到竞争性切入点


一定要找到一个,不是别人没有做过的,而是别人没有想到的,或者别人没有说过的,这都可以;不见得是别人没做过,可能市场上有人做,但是别人没有说,你抓住这个点先进入消费者的心智,那这个心智依旧是你的。别人再去打这个点那就是帮你做广告,你得把它打透了。


当你完全没有差异化点,又是个精神型产品,我认为你刚才说的可能也是一种道路,但我感觉,在此之前要先穷尽你在核心价值上的差别。



05

深度分销,抢占心智


我从 1992 年到今天,做了大概 30 年。我觉得你刚才讲的周期特别重要,我看到了很多种理论,但是最后,我觉得在周期当中不灭的是什么?就是 8 个字:深度分销,抢占心智。实际上消费品打到最后,就是渠道渗透率和心智渗透力的战争。


首先,开创 1 个差异化价值,要么开创 1 个品类,要么开创 1 个特性。第二,你要抓住一个时间窗口,因为你开创的特点,等别人追上你,大概只要 3 个月 6 个月至多不会超过一年的,在这个时间窗口之内你要饱和供给,在消费者心智中先入为主,把等号画上。


中国第一个升空的宇航员叫杨利伟,中国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个升空的宇航员也很努力,但是往往他们升空的时候,人们只想起了杨利伟。因为先入为主了之后,消费者固化了这个认知,中国升空的宇航员等于杨利伟,把等号等死了之后,就拥有了一种心智产权,心智产权就好像「果冻我就吃喜之郎」,果冻有啥技术难度?中国人能不能做出比喜之郎更好吃、更健康、更便宜的果冻?都能,但实际上又不能。


家乐福有 100 多个果冻品牌,但在消费者心中,一想到“果冻我就吃…”,保证 100 个人里面 90 个人想起喜之郎,最后你发现,实际上喜之郎不是在产品上领先你,而是在消费者心智中抢占了一个独特的位置,形成了条件反射。消费者是不需要记住那么多品牌的,这个时候喜之郎就抢占了心智产权。一旦心智产权固化了,就相当于你在赛道中拥有了护城河,别人再跟进类似的广告语特性,它就被你虹吸掉,这就是大品牌的虹吸效应,最后你就成了行业黑洞。


现在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的新消费当中有很多人做出了爆品。但是在 3 个月、6 个月之后就被内卷了,维持不长,是因为你做了爆品之后流量打爆了,销量起来了,但是你在这个位置上有特别大的护城河吗?没有。



06

消费品的护城河就是心智护城河


核心问题是,你有没有把你创造的爆品中含有的差异化价值跟你的品牌划上等号,把自己等于一个新的品类或等于一个新的特性,你划好等号了,饱和攻击了,在消费者心智之中种进去了,就关掉了竞争对手的入局之门,别人再来追你,就不是卷你了,是帮你做广告,他每投 1 块钱,5 毛钱被你吃掉(虹吸效应)。


如果你没有在心智中显性的划等号,就像“怕上火就喝王老吉”,“困了累了喝红牛”,有没有比王老吉更好喝的凉茶?有没有比红牛更有效的功能饮料?但是在消费者心中一旦形成这种条件反射,对别的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护城河,别人做的很多努力就很容易被它吸掉了。


我认为这么多年,这个秘密就没有变过,很多人因为没有把心智固化,所以马上就被人内卷了。可口可乐可以模仿,王老吉也可以模仿,但是为什么很少有人去做下一个可乐或者王老吉呢?原因很简单,它们的护城河足够深,把等号划的足够坚实。你可以模仿凉茶的产品和可乐的产品,但你模仿不了可口可乐、王老吉在消费者心智中的位置,这是消费品背后的核心秘密。


10个品牌营销的理解插图2


当然消费品开始的时候,应该有一个独特的创新。所以德鲁克先生讲了两点,企业只有两个功能,第一个是什么?创新,创造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,第二,通过市场营销成为顾客心智中的首选。我认为这两个往往是,现在你做了第一个,用流量打高了,但接着没有成为消费者心智之中等号的首选,最后又被卷掉了。


我觉得,新消费的崛起都随着新流量红利起来的,大部分 GMV 在 0~2 亿之间。


我看过你写的文章,其中讲了几个分类,后来我又把分类画得更细了一点。从企业角度来说,0~2 亿的企业主要的工作并不是先搞品牌,而是精准分发、精准种草、做爆品,让产品不断迭代优化,这是企业的基础。你的产品最终能不能形成差异化价值,有没有竞争性切入点,在这个过程中都可以得到一个验证和磨练。


有些产品可能从 2、3 亿开始,有些产品可能从 5 亿开始,当 2~5 亿的产品向 20、30 亿进军的时候,我认为它就进入了第二阶段。


第二阶段的这些公司可以通过品牌来引爆破圈,从品牌广告角度帮你实现:


(1)建立护城河心智认知;

(2)破圈;


因为互联网广告是精准推送,可以叫“卧室求婚”。有时候你可能花了 1、2 亿做流量广告,但外面还是不知道,这种时候就需要从一对一转向社会群体,也就是像分众这样的“广场求婚”。引爆之后,可能几亿人知道了它,就实现了破圈。


精准效果广告是卧室求婚。除了你俩没人知道。


品牌破圈广告是广场求婚。除了本身的用户,其他人也都知道。


那破圈的核心是什么呢?是到二三十亿的时候成为一个细分市场的老大,占据一个细分的特性或者一个细分市场的细分人群、细分场景。使得消费者在想起细分场景或细分特点的时候,可以立刻想起你。


第三个阶段是从 20、30 亿做到 100 亿的时候,你会发现开始进入瓶颈了,进入瓶颈之后一般有两个方法:


(1)第一个方法是产品矩阵。比如说,洽洽做瓜子虽然已经做到遥遥领先,但毕竟瓜子容量是有限的,但是渠道是能够复用的,所以这个时候可以沿着瓜子继续做坚果。但是不能够太跳跃,比如从恒大跳跃到冰泉就太远了。这种情况下做了坚果之后,你可以发现恰恰就形成了瓜子、坚果几大产品矩阵。


再比如说元气森林。可以复用它的渠道在不同人群当中用同样的方法论创造更多产品,可能单一产品不足以能够做到 100 亿,但是三四个产品合在一起就能破 100 亿,所以这就是“产品矩阵的打造”和“场景触发”。我们要做的就是让你在更多的场景被触发。


我们帮绝味鸭脖做品牌破圈时做的广告叫:“麻辣鲜香绝味鸭脖”,消费者听到麻辣鲜香想不想去尝试一下新品?会想去尝试一下,那这个时候就会引得更多人去尝试。


今天中国没吃过绝味鸭脖的人很少,在不是刚需的情况之下怎么触发场景经常购买呢?你可以让消费者在


  • 写字楼上楼的时候看到广告语:“没有绝味鸭脖加什么班?”;

  • 回家的时候看到:“没有绝味鸭脖追什么剧?看什么球?”;

  • 来到商场坐电梯时看到:“没有绝味鸭脖逛什么街?”。


这叫场景触发。场景触发是在不同场景中激发你的潜在需求,从而创造了商业增量,这是从 20、30 亿走向 100 亿时候应该做的事情。


100 亿以上的品牌怎么去价值观输出,怎么去传递情绪共鸣和文化认同呢?这个时候就像你说的可口可乐代表了快乐, Nike 代表了「Just do it 」的精神。


今天的中国新消费往往会因为流量困境而很快进入瓶颈,0~2 亿的时候走不过来。



07

品牌如何衡量效果?


大家不要过于精细化运营,到了一个瓶颈的时候,精细化战术上的努力是解决不了战略上的问题的,还是要回到破圈上解决。你体量到了 2-3 亿就应该去破圈,那么破圈最大的难度是什么呢?


大家可能以为最大难度是引爆破圈,想从流量驱动转向品牌驱动要花很多钱,但是很多人在走向品牌驱动的半路上就已经死掉了。实际上从我自己操刀的这些案例来讲,不是这样的。


第一部分,流量驱动和品牌驱动一定是硬币的两个方面,这两个事情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过程。


首先是量化的切换。一个公司如果是纯互联网品牌,在 3、5 亿左右的时候选择破圈,我基本上建议都是预算 30% 做品牌,70% 做流量,一定是 37 开。如果倒过来 70% 做品牌,30% 做流量,那么就会死在半路。


原因是:互联网品牌和线下公司不一样。线下公司是有限货架、有限心智,所以比较好做。比如说妙可蓝多、元气森林,他们本质上是货铺到一定程度,分众引爆之后,还能让经销商更多拿货,铺货率上去之后,它转化率立刻就会高。


如果你是线上的产品,就变成了无限货架、无限心智,这个时候我们打的广告,最终不会出现在手机这块小屏幕上,纯粹靠打了广告之后去搜索去做推广,在这个过程中的 ROI 是来不及的。所以我觉得必须是品牌和流量双驱动的做法。双驱动的切法就是 30% 到 70%。


我做每日黑巧的时候,它线下是百分之六七十,线上是百分之三四十,这个覆盖比例让引爆也会更安全。再比如说只有线上的品牌:Ulike 激光脱毛仪、黑白调儿童座椅这种。只要你定位准确加上速度不慢,基本在一两个月之内,就马上可以看到效果,定位不准确反之则会很吃力。因为你的钱不够多,耗不起,所以打广告之前的内容无比重要,一定要足够尖锐,先收缩在一个聚焦点上,不断重复、在一个单点上突破,这样的话内容就会比较“杀”。


第二个部分,是要明确 30% 是投多少钱。以往这种类型的客户平均大概三四亿销量,有一个亿流量费预算,我给他们的建议是把流量费 1 个亿里面的 3000 万拿出来打品牌,剩下的 7000 万继续打流量。


因为我发现他们原本流量当中有一部分是精准流量,是很好用的,继续保持,可能有 3、4000 万。那还有 3000 万是要靠复购,靠别的东西才能赚回来的,这块属于做起来还挺累的流量,但大致还是能收的回钱。


往往还有 1/3 是属于为了增长而做好了收不回钱的准备,那可以把这部分效率最低的拿出来去打品牌。打品牌了之后,你可以发觉这 30% 一定收得回来,即使不一定像 Ulike 这样可以收回好多倍。


我特别怕讲了很多的成功案例,让所有人有了同样的期待。其实我认为你把品牌打法切过来之后,用 30% 的原本做流量费用去打品牌,首先你付出的钱要把原来这些钱挣回来,这是个底线。


我自己做的这些案例,应该说 95% 都能挣回这个钱,为什么呢?只要内容对,我在后台看了好多案例,比如 i-baby 这种 3000 万广告费的,我们看了之后发现,第一,它大概能带来 10%~30% 的主动搜索率提升,即使不是最成功的案例,也有 10% 到 30% 的主动搜索率提升。


第二,你还有 7000 万用来打流量,这时候你会发现在分众的配合之下,转化率大概能上升 20% 到 50%。包括点击率、加购、关注、收藏、下单支付转化率等等。那这两笔已经赚回了。


第三,很多人没有理解,以为你打了广告是不是分众就去换了天猫、京东的流量。其实流量并没有那么重要,只是你的一个辅助。更重要的问题是,当你有强品牌之后,所有的人都会来找你,你的合作伙伴会来找你,大主播也会来为你带货,包括线下的经销商也会来找你等等。可以撬动很多资源,比如说和别人联名。为什么每日黑巧可以和很多人联名呢?是因为每日黑巧是个品牌,而且是个年轻化的代表品牌,所以很多人才想要和它联名。


最后一点是很多人没料到的,我认为只要做好就可以一本万利的。品牌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是什么?是支撑价格。品牌在分众平台上被引爆的时候,消费者会觉得你是一个有实力的大品牌,这个时候无论你促销到 4 折,5 折还是 6 折,促销都有底线。


比如说我做黑白调,常规来说网上卖的儿童课桌椅的大概平均价格是 2000 块,但我在分众广告上打了个4000 块高配置的产品,结果大卖。不是消费者没有消费力,而是你在没有品牌的情况下在网上打流量广告会很担心,所以只敢往便宜打。但是在有品牌的情况下,我打了 4000 块的单品,消费者就去买 4000 块的单品,客单价一下子从 2000 涨到了 3000 多,销量上升了 1.5 倍。


所以我自己的体会是:第一,要对促销有底线。第二,卖出高毛利的产品,这时候的广告费会自动挣回来好几倍。


如果大家真的能把以上 4 点都充分运用到位的,我认为这个 30% 部分的回报率会比你原来打流量广告的回报率翻一番。但反过来说,并不能因为可以翻一番,就改变比例。


等到你有线下渠道了,比如线上线下各 50% 是我觉得比较合理的。那这个时候你的流量广告和品牌广告可以变成 55 开,这个比例是我过去累积了大概 3、5 年得出的。因为我每次做完一个品牌都会让客户给我一条生意参谋的反馈,看了之后我们总结的算法规律大概是这么一个结果。


当然也不排除存在特别好的案例,可能远远超出了这个结果,但我觉得大家不要太相信这种案例。毕竟案例永远是被挑出来,拿出去去做 Show case 的,存在很多的偶然性。我希望大家还是要相信大概率事件。



08

做产品要么卖出规模,

要么卖出高价/高毛利


如果你既不能卖出高毛利,又不能卖出规模的量,那请问你要干什么呢?


品牌第一是为了建立信任,降低交易成本,第二是为了创造交易溢价。要把这两点用好,一个是转化率提高,另外一个非常大的价值就是能够卖出更好的利润。


我总结一下。


第一,这会带来主动持续的搜索流量上升。从我们做过比较精彩的案例来说,做黑白调的时候,它大概上升了 1 倍,Ulike 上升了 1.5 倍,每日黑巧上升了 3 倍,并且免费流量的比例冲到了 60、70%。一般来说,如果以 3000 万广告量级为例的话,这种一般“3.8、618、双11”分三轮投下去,基本上全年会稳稳上升大概 10%~30% 的主动搜索率。


第二,在你的流量广告打出去后,点击率、转化率、加购物车、关注、收藏、下单等这种综合转化率可以上升大概 20% 到 50% 。


第三,价格支撑。


第四,资源的撬动。比如头部主播直播、联名品牌,平台促销时留给你的最好位置。


前面两个比较刚性,后面两个价值很大,如果运用得好的话,会受益很多。


10个品牌营销的理解插图3



09

在疫情期间,有两种企业应该踩油门


第一种,如果你是头部品牌,扩大优势最好的方法是踩油门。比如说蒙牛、伊利这样的公司,这时候踩油门是甩开竞争对手的最好方法。头部品牌它既没有生死存亡的问题,又有足够的实力、持久力,这个时候就应该敢于踩油门。


像宝洁、联合利华这样的公司,在原本的位置上并不紧张,也经历过很多周期,所以我觉得他们也应该在这种时候踩油门。


第二种是真正有创新价值的公司,在此时弯道超车。就是你的产品开创了 1 个品类或开创了 1 个特性。在这种情况之下,我认为已经跑到了 5 个亿体量左右的公司要敢于踩油门。因为终局决定布局,是非决定成败。


其中很难抉择的是,从“是非角度”判断,大家知道做品牌是对的,没有品牌就不会有消费品的长期主义。但是从“得失角度”来说:你做“是”的东西不立刻得;做“非”的事情不立刻败,即短期得失还是以是非做判断,所以是非即成败。


那消费品的本质不在流量上面,本质在品牌和渠道渗透率上面,所以终局决定布局。


去年新消费的下滑、整个流量获取难度的变化以及投资人对这个赛道的冷淡,从坏的角度我们可以感受到新消费红利期没有了,融钱变得越来越困难。但是从好的角度来说,这让我们回过来思考了什么是本质。渠道渗透力和心智渗透力是本质;深度分销和抢占心智是本质。


今天我们看到消费品公司里面有好多是传统的消费公司,他们虽然小红书、抖音等等方面都玩得不够好,但你会发现宗庆后先生 500 亿可能赚 100 亿净利;农夫山泉可能赚八九十亿净利;旺旺 200 亿赚 40 亿净利润。那么,当下谁活的更好呢?是那些深度分销和抢占心智的公司,这些公司才是穿越周期,而且活得特别好的。


我认为大家有两节课需要补一下:


第一,是我刚才说的“深度分销”。无论是线上,还是线下的深度分销,都很值得做。


因为深度分销是帮你形成了一个组织,不是你一个人在奋斗,而是有一个体系里面有那么多人,比如在这个组织网里有 1000 个主播在帮你分销,那么这 1000 个主播的能量就会和你汇聚在一起。我最近和大家在交流的过程中有一个共识:不断在流量平台上博弈斗争其实是很累的,因为多数情况下你玩算法是算不过抖音,也算不过阿里的,但是真正能在上面赚钱的品牌还是大牌,因为:


  • 第一,品牌自带流量比例高,不是每个流量都靠买来的;

  • 第二,转化率高,它打流量广告,转化率是你三倍;

  • 第三,议价能力比你高,它往下促销还有空间,你往下促销就没空间了。这是因为大牌抢占了心智。所以能赚钱。


第二,如果你还没有那么强大,我认为有两件事情很重要。第一步是抢占心智。第二步是深度分销。


大家现在很慌乱的原因是布局太多。我觉得可以做减法,减到最后你可以发觉什么最重要?抢占心智和深度分销。比如每年必须达成 10 万个冰箱的铺货。这两个抓住了,这件事情就抓住了。所以我觉得有些工作是你永远在博弈过程中且不会有胜算的,有些工作是你只要做下去会有时间复利的。这就是终局决定布局。


你觉得什么是有时间复利的?什么东西是能够最终解决核心问题的?那就把绝大多数兵力压下去做减法,只做这几件事,把这几件事做深做透就好了。



10

没有到 5 亿的小品牌:应该怎么办?


一种是要在产品端看它市场细分的机会在哪里。因为流量这个东西不需要太大的差异化创新,也能够在市场上达到一定的高度,太容易起来,也太容易碰到瓶颈。所以需要回到产品端,思考在消费者的心智当中,有没有一个竞争性切入点目前还没有被满足的。


大家不用担心市场,市场是永远存在。


房地产是周期之母。你可以发现主流城市的房地产稳固,并且在向好的方向发展。房地产会调动很多行业。我觉得到今年下半年,市场又会迎来一次高潮。


但往往在低潮的时候,大家内心就已经焦虑的不得了了,其实只要你经历过真正的周期,你可以发现一点都不值得焦虑,市场就在那边,中国人消费升级的浪潮不会改变。


但反过来说,要焦虑的是什么呢?要焦虑的是,你改变不了世界,但是你可以改变自己。


在这个过程当中,产品端到底在消费者心中能传达一个什么样的概念?这个概念是消费者没有听到过的,一个选择你而不选择别人的理由。能不能一句话说清楚,决定了它是否能抢占消费者心中一个独特的位置。


互联网上的流量广告是从兴趣点出发的场景触发,所以会让大家看到很多种说法。你会发觉它说出一大堆的东西,但最后在消费者心中却不能留下一个固定的认知。


所以我觉得大家一定要自己提炼出一个既是你产品优势点,又是跟竞争对手的差异点,而且是消费者的痛点。


选出来之后用三句话判断,顾客认吗?销售会用吗?对手会恨吗?


在你把这个点找出来之后,再能根据产品的创新点,去打赢消费者心智的竞争性差异点,而且把产品打磨得更好的话,我认为你在 3、5 亿级别且有一定量的前提下,去做刚才说的 37 开的逐步切换,完全切得过来。


今年也确实会有很多人因为没有走到 3、5 亿体量而面临一个生死存亡的问题。这也是一个弯道超车的好机会,如果你可以成功把 37 开切换过来的话,别人在那边挣扎,最后挣扎不动了,也会帮你清理很多战场。



10个品牌营销的理解插图4
10个品牌营销的理解插图5


往期回顾

10个品牌营销的理解插图6

10个品牌营销的理解插图7

10个品牌营销的理解插图8

10个品牌营销的理解插图9

10个品牌营销的理解插图10

10个品牌营销的理解插图11



点击“赞”“在看”

您的认可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

10个品牌营销的理解插图12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9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头像
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!
提交
头像

昵称

取消
昵称表情代码图片

    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