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白牌和消费降级的理解(上)


关于白牌和消费降级的理解(上)插图

前些日子读了《第一财经》202404期的一篇文章《白牌正当道》,挺受启发的。关于白牌、消费降级及相关的内容,是最近半年的社交媒体流量密码,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肤浅但抓人眼球的以讹传讹。我们希望通过一篇文章,系统的阐述相关问题的理解,为读者增加一些新的思考维度。



关于白牌和消费降级的理解(上)插图

问题01:什么是白牌?


行业内对于白牌的定义有很多种,有些媒体将零售商的自有品牌PB定义为白牌,有些则更宽泛一些,认为由产业链上游的生产商或渠道直接供应,主打性价比的品牌就是白牌。我们的理解则更加的简单,白牌就是非品牌。因此只要搞清楚什么是品牌,白牌的定义就比较清晰了。

那么什么是品牌呢?这个定义同样是众说纷纭,我们站在用户的角度来看,品牌更像是一种偏好,当用户产生某种需求(渴了),就会想到某种产品(可口可乐),或者在面对一个货架几十种产品的时候,会更倾向于选择哪一种。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就是品牌了。当然这种偏好必须是规模化的,至少在目标人群中要形成一定的规模,只有三五百个用户更喜欢某种产品,肯定是无法称之为品牌的。

沿着这个逻辑,品牌=偏好,即在下一次购买的时候,品牌能够影响到用户的消费决策。那么白牌就可以定义为“非品牌”,是没有办法影响到用户的下一次消费决策的产品,表现出来的指标数据是自然复购率的高低。还是回到用户的角度,他们看待品牌和白牌的差别肯定不是复购率,而是知名度,是谁更有名气?知名度代表着某种信任程度,因为用户天然会认为有名的产品往往是更有质量保证的,所以贵一点也是有道理的。而信任度影响的是成交的效率,是同样呈现在用户面前,用户更容易选择谁?是产生了需求,用户会更容易想到谁?


所以从用户的角度,相比白牌,品牌是更有知名度的,是更值得信任的。而从经营者的角度,品牌往往比白牌卖的更好,价格上也更贵一些。对应的,由于没有品牌的知名度,白牌想要卖的动,通常采用的是价格策略,也就是定价比品牌更便宜一些,同时会在产品设计尤其是外观设计上趋向于品类头部品牌,给到用户更多的心理暗示:产品和品牌是差不多的。因此我们在超市里看到的绝大多数产品,都是大同小异的,原因就在于此

这种产品外观设计上的相似性,如果还不能够满足一些商家的销售需求,就会出现高仿,这是一种极端的白牌行为。比较典型的是康师傅和康帅傅、雪碧和雷碧,通过高精度的相似性混淆人们的视听,从而提高销售的可能性。这种行为和假货有所不同,很多情况下是合法的,但是不合理。除了品牌对于高仿非常头疼外,用户也是深恶痛绝,并且将这种情绪会转嫁到零售平台身上,当年的淘宝、现在的拼多多,之所以饱受诟病,原因就在于此。

值得关注的是,我们可以把产品分为品牌、白牌和假货,但是这种分类与产品质量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。消费者更相信便宜没好货,但实际上白牌甚至于假货的品质未必输于品牌,这也是越来越多人喜欢购买白牌产品的原因,如果用户只关注产品的实用性,未必一定要购买品牌的产品,尤其是在一些同质化品类上(如拖鞋、袜子、毛巾)。一些商家希望利用品牌的影响力提高白牌的销售价格,就衍生出一些新的经营模式,例如大牌同款,是白牌向品牌跃进的一种捷径,核心依然是同质低价,只是巧妙的调换了产品的价格对标物,甚至可以视为一种艺术化的高仿行为。例如以“南极人”为代表的贴牌生意,本质是在出售人们对于南极人这个品牌的信任和选择偏好。


所以什么是白牌?不能影响到下一次用户消费决策的,就是白牌。在这个定义里,是不是看到了很多新消费品牌的影子?



关于白牌和消费降级的理解(上)插图

问题02:白牌挣的是什么钱?


如上分析,品牌的优点很明显:产品定价更高、毛利更好,而且成交效率也有保证。所以一个好的品牌,如果不存在绝对的技术壁垒,一定会出现假货。直白的说,没有假货的品牌,是不是一个品牌,是需要再斟酌一下的。因此大家都爱做品牌,尤其是现在,流量红利期肉眼可见的在消退,平台抽水率越来越高,单单都流量付费往往意味着亏损,无论是商家还是品牌方都很焦虑,因此做品牌,成为比较热门的行业话题。

很多人对于做品牌是有误解的,往往是追求一些表层的行为,例如开发布会、做TVC等等,这些都不是品牌的本质,尤其不是品牌盈利的本质。因为品牌想要影响到用户未来的消费决策,所以它们挣的不仅仅是现在的钱,甚至都可以现在不挣钱,目的是未来挣钱。所以在经营的行为上,是不能伤害到未来的利润的。这一点在奢侈品牌上特别典型,尽管90%以上都是亏损的,奢侈品牌依然会努力保持品牌经营的稳定性。

这种经营的稳定性,至少要体现在三个基本面上:质量是稳定的、价格是稳定的、品牌形象是稳定的。国内品牌大多只能关注到产品质量,更重视流量红利和销售结果,因此促销相对随意,缺乏规划,价格稳定性比较差。至于品牌形象,当黑红也是红被普遍接受的时候,这一点就无从谈起了。因此我们经常开玩笑:许多国内的品牌,严格意义上是起步比较早的白牌,并不算是真正的品牌。


与品牌不同,白牌由于很难影响到用户的下一次消费决策,因此它们挣的是现在的钱,也挣不到未来的钱,表现出来的指标数据就是复购率极低,更像是做一单赚一单的生意。这种对比很容易形成一种鄙视链:品牌比白牌更高大上。其实这也是一种误解,因为我们往往看到的是品牌的优势,看不到劣势,即建立一个品牌是非常难的,除了能够接受盈利水平的下降甚至亏损,还对于团队能力要求很高,即便如此,也不能保证一定可以做出品牌。

做品牌的难,已经超出了大多数商家的能力范围,因此出现了白牌,说的通俗一点,商家不求未来赚的更多,只求现在有一定的生意量,有钱挣就很满足了,不做品牌也没有关系。因此白牌往往是以销售作为核心驱动的,不会考虑长远的利益回报,在价格政策上会更加的灵活,在运作上更偏向于零售化,比较典型的特征是:促销多、活动多、上新快。

由于经营目的的不同,品牌追求的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用户认知积累,可以接受当下的销售量不是那么的大,而白牌追求的是绝对的订单量,可以为了更大的销售额降价。在这背后其实是独立定价权的差异,品牌努力积累用户认知,是希望在用户的心智中形成与竞品的不同,从而获得独立的定价权,而白牌则是通过放弃独立定价权,利用横向价格对比来获得更多的成交机会。


之所以白牌正当道,除了团队能力的配置,还需要天时的配合:品牌的出现往往伴随着品类、渠道、媒体的红利窗口期(例如最近五年),起步的时候大家都是白牌,但总有品牌抓住了红利窗口期,成长为用户的偏好,通俗的说法,谁当年还不是个白牌呢?只是作对了一些事情,现在成为了品牌,所以现在的白牌,也许就是未来的品牌,仅此而已。有些媒体机构刻意的制造品牌和白牌的对立,其实完全没有必要。

更何况,白牌、品牌的分界线往往是模糊的,举个例子,韩束红蛮腰套装是很成功的一款产品,但399的价格有很明显的白牌低价运作痕迹,但韩束在价格控制、渠道管理甚至内容分发上都表现的比较老辣,应该怎么定义它呢?品牌?白牌?白牌的品牌ing?其实很难定性。在用户迁移成本如此之低的今天,影响用户的偏好会变得越来越难,如何平衡未来利润和当下的销售额成为所有品牌都面临的问题,我们把这个称之为品牌的白牌化,首当其冲的是产品价格体系的规划,大家如果感兴趣,后续我们写一个价格设计和促销规划的专题内容。



关于白牌和消费降级的理解(上)插图

问题03:要不要做自有品牌?


由于白牌的定义里涉及到了自有品牌,我们花一点时间穿插这个部分的内容。自有品牌,英文Private Brand,一般缩写为PB,是指零售商与制造商合作生产产品,零售商持有品牌商标,负责产品的销售。因此零售商持有品牌是PB的典型特征,比较有代表性的是Costco的Kirkland、沃尔玛的惠宜,据称ALDI的PB比例超过90%。

在《电商价格战》一文中,我们系统的论述了零售商之间的竞争,最终必然是以价格作为核心手段的。结合上文的分析,品牌要挣未来的钱,就会尽量保证产品的价格稳定性,这与零售商的诉求是背道而驰的。想要建立更强的低价心智,零售商需要争取品牌的低价支持,但这往往意味着抽佣比例的大幅度的降低。

为了更好的平衡低价需求和佣金收入,门店零售商延伸出一种新的经营模式:自有品牌,即在有限的货架陈列空间内,零售商通过持有品牌的方式承担库存风险,以此获得更强的自主定价权,即使是低价销售,也可以获得比品牌合作更高的毛利回报。除了建立低价形象,自有品牌基于零售商的背书,量大价低更容易吸引价格敏感用户,对品牌销售额产生一定的影响,零售商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品牌谈判筹码。


我们可以理解为:自有品牌是在有限的货架陈列空间中,零售商基于低价和高利润的追求媾和的产物,需要承担库存对应的现金流风险,这也是国内线下连锁对于PB比较谨慎的原因,因为现金流是零售商经营的生命线,而PB需要占用宝贵的现金流。这种情况在线上会有比较大的改观,因为互联网提供了近乎无限的虚拟货架,零售商可以通过流量分配机制引入更激烈的产品竞争,迫使品牌降价,而不是亲自下场做自有品牌。

从这个角度来说,京东、淘宝等电商平台做自有品牌,无异于画蛇添足,本质上是利用流量的分配权,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员,这个也是京东商家一直发展不起来的原因之一。其实京东的自营已经是一种变相的PB操作逻辑,虽然同样存在库存风险,但比自有品牌更加容易控制。当然流量分配机制也是万能的,正如《电商价格战》阐述的那样:如果电商平台追求单位UV的收益最大化,白牌会因为进销差价更低,可分配利润空间更小而逐步的边缘化,最终平台的销售额也会被品牌所把持,逐渐丧失定价权及其对应的用户低价心智。


面对来势汹汹的电商,线下门店应该何去何从,这其实是最近十年行业探索的重点方向之一,比较典型的就是以盒马为代表的新零售体系。我的理解是白牌化,可以是完全自持的自有品牌,也可以是采购挖掘的更有性价比的中小品牌。因为在有限的陈列空间里,门店与品牌的博弈能力是远弱于电商的,白牌化可以最大程度上降低电商的正面冲击。

在具体的品类选择上,我们建议以使用便利性作为衡量标准,高使用便利性要求的品类(如食品、饮料),自有品牌可以最大程度的兼顾高性价比和利润的诉求,在此基础上补充一部分品牌产品和白牌产品,可以形成相对丰富的产品选择,而对于非便利性品类,由于购买便利性的天然缺陷,线上消费对于用户会更加的友好,紧紧依靠价格折扣是明显不够的,门店应该增加服务属性的比例,这也是中国版T.J.Maxx的机会。




关于白牌和消费降级的理解(上)插图

我把一些思考记录在知识星球了,欢迎加入!

关于白牌和消费降级的理解(上)插图1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5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头像
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!
提交
头像

昵称

取消
昵称表情代码图片

    暂无评论内容